預約咨詢電話: 0453-8121617 13514543770
QQ: 1728434274
QQ: 755268474
地址:牡丹江市西平安街3號新宏基大廈17樓1707室
(一)系統脫敏法
系統脫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是一種逐步去除不良條件性情緒反應的技術。
Wolpe 1958年根據條件反射學說,通過動物實驗研究,發展了這套完整的行為治療方法。Wolpe認為恐懼或焦慮不可能與松弛同時并存。它們相互抑制或排斥,而克制焦慮(或恐懼)最有效的反應是肌肉松弛,故以逐步肌肉松弛作為陽性刺激,用于對抗焦慮(恐懼)情緒,建立系統脫敏技術。
適應證:兒童焦慮癥、恐怖癥、神經性厭食等。
操作方法:
分三個步驟。
1.肌肉松弛訓練。
2.設計一個供想象的焦慮(恐懼)層次。
3.將松弛訓練與想象層次結合。即首先教病兒學會由頭部、頸肩、上肢、軀干至下肢的全身肌肉松弛法,同時根據病兒焦慮(恐懼)程度設計一個等級層次。病兒經過1~2周放松訓練,達到幾分鐘內全身自我放松之后,便可進入系統脫敏程序。治療開始,讓病兒躺在一張
睡椅上放松肌肉,并想象第一個最小焦慮(恐懼)情境(物),如體驗到焦慮(恐懼),即刻舉起一手指作為信號,若無焦慮(恐懼)產生,約7~1O秒鐘后,讓其放松,并停止想象此情境(物)。每一焦慮(恐懼)層次經過兩個程序的想象,不產生焦慮(恐懼),便可進人下一層次。如此,使病兒逐漸經歷最小焦慮(恐懼)到最大焦慮(恐懼)的各個層次,基本上能對實際的恐懼情境(物)不再產生焦慮。
(二)實踐脫敏性
年幼兒童無法學會自我松弛,也不可能對焦慮(恐懼)情境(物)進行想象,便可采用實踐脫敏法(Invivo desensltlzatlon)。
適應證:兒童焦慮癥、恐懼癥。
操作方法:
將病兒不良情緒分為若干層級,讓其逐級暴露于引起焦慮(恐懼)的實際情境或實物前,并在暴露同時,給予陽性刺激(如給吃喜愛的食物),使二者產生桔抗而逐步脫敏。例如,某幼兒怕狗,治療開始,讓他吃糖果的同時,看狗的照片,談狗的趣事,之后看遠處關在籠子里的狗,然后再分次逐漸走近狗籠(或將狗籠移近),直至消除害怕狗的情感反應。
(三)沖擊療法與暴露療法
沖擊療法(implosive therapy)與暴露療法(Flooding Therapy)均為以恐治恐的方法,亦是系統脫敏法的一種變型。Stampf 1975年認為,當病人體驗到最可怕的恐懼時,看到自己仍安然無恙,恐懼便會降低或消退。因此他提倡反復重現刺激,讓病人重新充分體驗全部不愉快的情緒,從而使原來引起的癥狀逐漸減弱,直至消失。
適應證:兒童恐怖癥、焦慮癥、強迫癥等。
操作方法:
1.沖擊療法是強迫病兒想象焦慮(恐懼)的物體或情境,使其體驗強烈的焦慮(恐懼),并維持這種水平,直至焦慮反應自行消退,然后給予新的刺激,再引起高度焦慮,如此反復進行,達到焦慮(恐懼)明顯減退為止。想像層次由重至輕。如某病兒怕手臟而不停洗手,
便讓他想像用手摸鞋底、摸地板,不給洗手。再想像用手摸桌椅,不洗手。然后想像用手摸其他東西。如果出現明顯焦慮或哭鬧,不予理睬,仍然繼續令其想像用手摸臟東西,連續數小 時,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及儀式動作(洗手)便會逐漸消失。
2.暴露療法則要求病兒面對或接觸焦慮(恐懼)的真正物體或情境,與沖擊療法一樣,使之經歷強烈的焦慮(恐懼),并認識到自己的焦慮(恐懼)毫無根據,從而消除焦慮(恐懼)。
一般說來,兒童焦慮癥與恐怖癥在采用脫敏法療效不明顯時,方可考慮改用沖擊療法或暴露療法。
(四)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Aversive theravx)或稱厭惡條件反射法(aversive conditionins),又稱回避學習法(Avoidance Learning of Therapy)。這種方法是對不良行為或變態行為施加一個不愉快的體驗,如電擊、催化劑或言語責備等,利用痛苦的條件刺激來替代異常行為的快感,從而減少或消除異常行為,因此人們通常又稱之為“以毒攻毒療法”。
適應證:青少年酗酒、貪食癥、強迫癥、性心理異常等。
操作方法:如采用電擊,電器一般安置在手指、腳或腿上,均系低壓電刺激。當酗酒青少年喝酒時,立即施以電擊,一旦他將酒吐出,電擊停止。療程一般為5日。如果采用藥物,則給病兒服用引起嘔吐的藥物如阿樸嗎啡,并在他即將出現嘔吐時,讓其飲酒而嘔吐,如此通過多次配合,直至不使用藥物,單純飲酒也出現惡心,對酒產生厭惡情 緒,形成回避酒的條件反射。如果兒童吸吮手指,可在其手指上涂抹黃連水、奎寧水等苦味劑,使之吮吸苦味成為一種厭惡刺激,如此多次接合,可以減少吮指行為。
現有一種新形式的厭惡療法,稱之為內隱脫敏法(covert desensitization),它以厭惡法與脫敏法相結合。如以戀物癖青少年為例,當他出現這方面欲望或行為時,令其立即閉目,想像或回憶被群眾憤怒申斥的場面,可以達到減少與控制此種性變態行為的效果。
(五)正性強化法
正性強化法(Positive reinforcement Procedures)或稱陽性強化法,應用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強調行為的改變是依據行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矯正不良行為,訓練與建立某種良好行為。即運用正性強化原則,每當兒童出現所期望的心理與目標行為,或者在一種符合要求的良好行為之后,采取獎勵辦法,立刻強化,以增強此種行為出現的頻率,故又稱獎勵強化法。
適應證:多種行為問題,如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孤獨癥、神經性厭食等,以及新行為的塑造。
操作方法:
1.治療前,首先了解病史,再確認目標行為,劃出基準線。被選出的目標行為應該是能被客觀地控制,可觀察與評價其程度,而且能夠反復進行強化。
2.選擇有效增強物。如消費性增強物、活動性增強物、操作性增強物、擁有性增強物、社會性增強物等。針對兒童具體情況,選擇有效增強物,以期達到確實有效的強化與矯正目的。
3.擬訂矯正方案或塑造新行為方案,以期取得病兒的積極配合。矯正方案不但確認被矯正或塑造的行為,還應包括采用何種治療形式和方法、確定應用何種增強物等。根據情況變化,矯正方案還可隨時調整。
4.治療過程中,每當目標行為出現,應立即給予增強物,不能延擱時間并向病兒講清楚被強化的具體行為,使之明確今后該怎么做。
5.一旦目標行為多次按期望的頻率發生時,應當逐漸消除可見的增強物,而以社會性 增強物及間歇性強化的方法,繼續維持。以防止出現強化物的飽厭情況。
6.治療程序結束之后,周期性地對該行為作出評價。
Foxx與 Azrin等于 1973~1974年報道采用正性強化法,快速而成功地培養訓練幼兒的大小便習慣。Ayllon 1977年正性強化兒童在課堂認真學習的行為,提高學習成績,減少多動與擾亂教室秩序的不良行為。萬文鵬1980年報道以正性強化法治療13歲女性病兒的神經性厭食癥。
(六)負性強化法
對某良好行為給予獎勵,可以促進該行為的發生,如若使某行為與擺脫厭惡刺激相結合,同樣能使該行為增多,這便是負性強化法(negative reinforcement procedures)的理論基礎。因此負性強化是通過厭惡刺激來抑制不良行為的,從而建立良好行為。
適應證:多種行為障礙和情緒障礙。
操作方法:病兒一旦出現某項良好行為,便立即減少或撤除其原來經受的痛苦、厭惡刺激、懲罰或情景,(等于給他“負性獎勵”),并使其日后在同樣情況下,獲得相同的“釋放”,從而增強其良好行為的出現率。
負性強化與正性強化關系密切,都是用以增加良好行為發生率的強化過程。例如,精神發育遲滯的病兒經常自己用手頭,如果采用正性強化法,不能消除其打頭的行為,便可以運用負性強化法,即打頭不給玩具,不打頭立即給玩具。換言之,他若不打自己的頭,就取消不給他玩具的厭惡刺激。又如一名住院治療的病兒,在病房里吵鬧不休,就不準許他出院,一旦他停止吵鬧,才準許他出院回家。或者要求他完成某些所要求的行為之后,方可取消他禁止會客的禁令。
(七)懲罰法
懲罰法(punishment procedures)是對病兒某項不合適的行為,附加一個令他嫌惡的刺激或減弱、消除其正在享用的增強物,從而減少該行為的發生頻率。所謂懲罰,范圍甚廣,如治療者的搖頭反對、批評譴責、終止增強物、暫時隔離及矯枉過正等,均是試圖在病兒出現不良行為后,讓其經受不愉快的體驗,從而消除此種不良行為的發生。
適應證:多種行為障礙和情緒障礙。如攻擊性行為、違紀、脾氣暴發、傷人自傷等。
操作方法:
1.暫時隔離當病兒出現某種不良行為時,及時撤除其正在享用的強化物,并將病兒暫時轉移到另一情境中去。假如將該病兒隔離在一個單獨的隔離室,則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有自傷行為的病兒不能單獨進隔離室,以免發生危險。
(2)孤獨癥病兒很喜歡單獨活動,隔離室不可能成為懲罰的強化物,故對孤獨癥病兒進 行行為矯正時,一般改用其他行為矯正方法。
(3)隔離室應當采用單向玻璃設施,以便隨時觀察病兒在室內的反應,防止發生意外。
(4)隔離時間:據蔡逸周1992年報道,正常兒童一歲隔離1分鐘,精神發育遲滯病兒應當按其心理年齡計算隔離時間。
(5)利用隔離的這段時間,讓兒童靜下來,使其了解被隔離是因為自己的行為表現不被喜歡,從而要改變這種不良行為。
(6)隔離前,應該注意病兒是否存有利用某些行為來達到被隔離而不做其不喜歡做的事的意向。
2.矯枉過正法
(1)恢復原狀的矯枉過正法:讓病兒將搞亂的環境恢復到原來狀態,甚至要求比原狀更好。如將地板搞臟,則要求他打掃干凈,甚至把整個房間的地板打掃一遍。
(2)陽性實踐性矯枉過正法:不是針對行為與環境,而是對病兒進行小便訓練。如每當病兒尿褲時,要求他自己更換褲、襪,并練習如何正確解小便。FOXX等1973年曾經采用此法對遺尿病兒經過1O次訓練,情況大為改善。
懲罰法與負性強化的后果不相同,前者后果是不愉快的、痛苦的,后者是愉快的。治療者只能在不得已時運用懲罰法。一般來說,負性強化更具有積極意義。但是,懲罰法與負性強化都需要運用厭惡刺激,易產生副作用,因此必須慎重使用這兩個反應。